我中心薛勇教授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碳排放数字精准测量

发布者:王艳艳发布时间:2021-08-26浏览次数:10

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而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准确掌握大气中的碳排放量。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矿业大学长江学者、二级教授、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带头人薛勇教授团队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了碳排放数字的精准测量。

近日,在环测学院楼顶的大气环境地基观测超级站,薛勇教授告诉徐州电视台记者,所有的监测仪器正24小时不间断地记录着后向散射消光系数和大气成分, 这些资料将和卫星相关数据结合运用,反演出与之对应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大气污染成分情况。薛勇教授指出,他的团队的科研就是利用卫星高光谱多光谱数据,建立一个大气传输物理模型,通过物理模型,可以把地球大系统中的气溶胶pm2.5pm10精确地计算出来,得出一个精确的值。  

据了解,目前,各城市现有的大气监测站,很难准确掌握碳排放数字。薛勇教授团队的主要工作是监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气溶胶等。其中气溶胶就包含通常意义上的PM2.5,PM10等,它是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薛勇教授表示,气溶胶的反演具有高难度,他们团队开发了一个算法,这是第一次在国际上做出了全球陆地上空每个小时气溶胶的浓度值,这个工作可以算出在这一天内,全球陆地上的气溶胶发生的变化,他们利用国家自主的数据产品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和自主开发的算法,计算出30米、100米空间分辨率,气溶胶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对于城市做大气污染的防治,大气污染治理,是有非常好的科学的指导作用。他们用类似于CT的科学的方法,精准的手段,能对国家的二氧化碳到底有多少给出一个精准的科学的数据支撑,这样中国将来在全世界就有足够的话语权。

 

7月1日-7月6日区间内,通过卫星数据及地面站资料反演出的整层大气臭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