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记者采访了我中心张绍良教授,对我市采煤塌陷区的治理经验、推广应用、后续治理以及未来徐州城市转型进行深入解读。
记者:日前,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徐州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徐州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的经验做法。您认为“徐州模式”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绍良:“徐州模式”的科学性,一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中,要解决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等难点问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潘安湖原是权台矿和旗山矿的采煤塌陷区域。“十一五”期间,权台矿和旗山矿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退化废弃地复垦与整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市废弃工矿区土地再利用技术研究”这两个项目的研究基地,其研究成果为潘安湖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保障了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工程的质量。
二是建立在充分调查、论证基础之上。徐州采煤矿区绝大部分以井工开采,潜水位高、沉陷积水为主要特征,做好采煤塌陷区治理必须把握开采沉陷规律。煤矿采区通常在地下几百米,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破坏,会引起地表沉陷、积水。如何判断地表是否稳沉、土地开发后是否会产生次生形变、有哪些影响因素等,都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徐州市政府长期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充分利用中国矿大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三是始终以科技为支撑,做好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当前有很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都是以徐州作为示范基地。徐州之所以在采煤塌陷区治理方面比唐山、淮北等地的影响力更大,和徐州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是分不开的。还是以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为例,在治理过程中徐州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比如通过构建基于空天地多源信息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开发矿地一体化管理技术平台、提出塌陷区水土资源综合调控技术的湿地建设、建设原国土资源部“黄淮海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野外基地”等手段,为潘安湖湿地建设和维护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把这些经验做法推广出去?
张绍良:结合以往“徐州模式”被业界一步步广泛了解的情况来看,其推广方式还是很有特点的。徐州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充分利用了知识、技术和经济的外部放大效应,全力建设了社会—生态—经济恢复力,打造了煤炭城市转型发展的“徐州模式”。2018年,徐州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向全世界推广了“徐州模式”。同时,徐州在诸多国际会议上介绍经验做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以徐州为研究案例的学术论文,让国际学界了解徐州,借此提升徐州的国际影响力。在2010年前后,徐州选拔了一批年轻专业人才到德国鲁尔矿区交流培训,在学习经验的同时也宣传了徐州。在国内,“徐州模式”更是被广泛关注,先后有上百个学习考察团来徐州交流学习,扩大了徐州影响,带动了产业发展。所以我认为“徐州模式”经验做法的推广可以从角逐国际国内奖项、在国际学界发声、开展人才交流培训上下功夫,共同助力徐州发展,展现徐州实力。
记者: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市已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26.64万亩,仍有15.69万亩未治理。目前,徐州还有5对矿井在生产,预计每年新增采煤塌陷地3000-5000亩。面对这种情况,徐州应该怎么做?
张绍良:针对目前正在生产的5对矿井,徐州采取了预复垦措施,即在矿区未塌陷前预先治理。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传统模式,即待塌陷完毕后再治理。预治理包括前置式或同步治理模式,即将土地与矿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采前的统一规划,使得采煤与土地治理一体化,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或其他煤层二次开采之前就对土地进行治理。预治理模式与塌陷后治理模式相比,被动变主动,打时间差,减去了稳沉期,因此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用土地资源效益,实现了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记者:徐州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绿色转型,打造“徐州模式”?
张绍良: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模式对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确保社会稳定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徐州绿色转型可概括为三个要点:放大正向外部效应、坚持矿地融合、建设生态恢复力。这三点耦合在一起,破解了徐州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的难题。
第一,放大正向外部效应,包括知识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经济外部性等正向影响。在知识外部性方面,徐州市始终将科技引领作为转型抓手,充分利用知识的放大效应;在技术外部性方面,徐州市先后组织多批次高层次人才赴德国、英国学习培训,将成功经验引入徐州绿色转型发展;在经济外部性方面,徐州市充分利用采煤废弃地宝贵资源再开发对周边地价产生的溢出效应。例如徐州市东珠山矿山整治项目,总投资达到1.2亿元,改造后珠山宕口公园免费开放,本身经济效益几乎为零。但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筑巢引凤的效果,建成两年内就有230批次国内外客商来谈周边土地开发合作,环境招商优势凸显。
第二,坚持矿地融合。徐州矿地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管理体制融合,将矿区农村纳入城市管理,成立街道办事处,取消城乡二元结构;二,综合系统规划,将煤矿生产区、采煤沉陷区、沉陷影响区,全部纳入统一规划;三,资源统筹利用,破解资金难题;四,技术基础统一,建立枯竭矿区矿地资源调查数据库,利用采动损害预计模型对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与稳沉周期进行分析评估,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效拓展用地空间,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第三,建设生态恢复力,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种新思维。在自然恢复力建设方面,发展目标由单纯恢复土地利用逐渐向生态产业和生态保护转变,厘清生态修复的技术逻辑和管理逻辑。在社会经济系统恢复力建设方面,先后引入协鑫集团、徐工集团、宝通物流、广度药业等大型集团,完成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转型,形成了多元稳定的经济结构和城市一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得到明显提高。